发布于 2023-11-29 23:19
楼主
据《四明山志》,栖霞坑原称桃花坑,“在二十里云之南。山岩壁立数仞,延袤数百丈,其石红白相间,掩映如桃花初发,故名。”唐朝诗人陆龟蒙的《四明山九题诗》中有“云南更有溪,丹砾尽无泥”,提及的“云南”即桃花坑,直至清末才改名为栖霞坑。唐代诗人刘长卿、皮日休、陆龟蒙等都曾在此寻觅流连。
今天是我第三次带着徒友们来到栖霞坑赏秋,见证了栖霞坑各个不同时期的景色,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。上午11:20到达徒步起点,稍作休整后便开始沿着古村落往里走。古民居沿着溪流依山而建,白墙灰瓦,屋高低错落。再往西便到了村西口,远望峡谷深处,翠竹摇曳。南培岭筠溪之上有座“永济桥”,建于清朝乾隆初年,也是一座单孔石砌古桥。它连着栖霞坑村的千年古道,以前是奉化去往余姚、绍兴通商的必经之路,是唐诗之路浙东段的重要通道。
深秋时节,栖霞坑古道两边,漫山遍野的红枫与五颜六色的山景相映成趣。沿着小溪出发,走到红枫古道时变得狭窄,而且十分陡峭,风景也随之优美起来,爬上山岗整个山头都被染成了红色,夹在绿色山林中,展现了大自然秋天最美的诗情画意。走在栖霞坑古道上,无论是染红的枫叶,还是满树泛黄的银杏,铺满古道的松针,成了秋色图中的主角。古道上的颜色丰富多彩,红的,黄的,绿的,层层叠叠。
栖霞坑古道不是一条难度很大的徒步线路,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前来打卡郊游。红枫和松针遍地的“黄金路”盛满了初冬的韶华,倒是应了“栖霞”二字的意境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