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01 -
曾经一度以为浙北除了莫干山就再也没有什么山值得我留恋,直到遇上了天目山。
在浙江十大名山之中,天目山素有“大树华盖闻九州”的美誉。
东晋名士郭璞徜徉其间,留下了“天目山垂两乳长,龙飞凤舞到钱塘”的佳句。
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提到的药物,许多药草标本采自天目山。
历史上被列入“贡茶”的天目云雾茶,色翠、质厚、香永、味醇,茶圣陆羽早已将其纳入前无古人的茶学经典——《茶经》之中。
若能亲自来到这里,你便会发现,天目山的美丽与传奇,穿过时间的长河,依旧昂扬挺立在它的每一寸土地和光阴里。
- 02 -
天目山,其实不止一座山,而是很多座山的统称;天目山,原本也不叫天目山,最先它有一个充满神话故事色彩的名字——“浮玉山”。
中国的神话故事离不开一本书:《山海经》。据说它成书于先秦时期,并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,由不同的喜欢讲故事、写故事的人一同编撰。《山海经》里总共提到了500座大山,这些山大多都在现实中存在。其中有一座山被描绘成“金玉山”: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砆(fū)石。
▲ 《山海经》卷一南山经节选 图|卫仙制作
对稍有文化的杭州人来说,都知道几十年前考古队发现了轰动世界的良渚文化遗址(可参阅作者另一篇文章《微品城 — 良渚古城》)。遗址大致位于杭州的良渚、瓶窑等地,这是一个上古的玉器王国。而天目山麓正贯穿其中,结束于余杭径山。
另一个时间数据更加“巧合”:良渚出土的玉人和玉琮,距今约5300年到6000年之间,这段时期正好跟《山海经》讲述的上古时代在时间上吻合……
猛地,浮玉之山、金玉山、天目山、良渚玉器反复交叠地和青少年的臆想,以及《山海经》的亦幻亦真涌成一体,把人震惊、心无一物。
心无一物、只念天目的或许还有一个人:陶渊明。
尔从山中来,早晚发天目。
我屋南窗下,今生几丛菊?
蔷薇叶已抽,秋兰气当馥。
归去来山中,山中酒应熟。
—— 晋·陶渊明《问来使》
他写诗的时候大概是晋孝武帝太元九年(384年),时任镇军王蕴的参军。当然,他诗中的“天目”,放到现在应当是“东天目”。
“天目山”的叫法始于战国末期,山名来源于”(山)有两目,左目高三千丈、右目高二千五百丈……”北魏《水经注》、唐代《慧琳传》依然沿袭这一说法,只提到“左右两目”,或者“天目西峰”;唐《元和郡县志》:“(天目山)有两峰,峰顶各一池,左右相称,名曰天目”;一直到五代《吴越王钱镠(liú)记》,“东西天目山”的说法才被文字固化:“东西天目得非抗苍崖于穹昊……”
这样看来,天目山有东西细分实际是以山上左右两侧的两个池为基点的。古人以东为右,以西为左,并依两山对峙之势,以两条山脊为引,把偌大的一座天目山大体划分为了东西两座:靠仙人顶(1506米)这一侧的从此变成了“西天目山”,靠大仙顶(1479米)这一侧的就是“东天目山”。西天目凝云孕气漫浸而来,萃于钱塘;东天目之脉,萃于余杭,结局于径山。
▲ 东西目七尖示意图 图|网络
每次跟驴友们聊天,我最常被问及的就是:去浙江游山玩水的路途为何总是如此遥远?而我总会解释说,因为离上海近的浙北确实没有崇山峻岭,有的只是杭嘉湖地区的平原。仁者爱山、智者乐水,浙江既有山又有水的地方大部分集中在浙南(钱塘江以南)。因为无论从离上海较近的四明山、仙居、黑龙潭等来看,它们都集中在甬西或甬南等地,从上海驱车前往得4小时左右;还是从离上海稍远的天台山、神仙居、雁荡山来看,他们都集中在台州或温州等地,至少也有5小时车程。
▲ 浙江省行政区及地形地貌图 图|大地理馆
不过,当我们遇上天目山,很多观念就此发生转变。我们先看看天目山的地理位置。
从宏观上看,由于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中国今日陆地地形的构造,它带来的巨大能量,不仅塑造了世界屋脊和横断山脉,也波及了数千里之外的浙江。从地形图上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,一连串高大的山脉仿佛把欧亚大陆分成南北两部分,而浙江正好在这条分界线的最东端。
▲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图|地球知识局
浙江的山地丘陵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70%以上,历史上“七山一水二分田”的俗语也在此得到了印证。而浙江的西南部,曾经是喜马拉雅运动波及的边缘,地质抬升过程非常明显,为浙江带来了西南高、东北低的基本地理态势。
▲ 浙江12条主要山脉分布图 图|抖音视频
而在浙江西北部,就伫立着这座天目山,它位于安徽、浙江两省的交汇处。
▲ 天目山位于浙皖交界处 图|卫仙制作
前文提到天目山因东、西峰各有一天池,如同向天凝视的巨目而得名。从古至今,这两座山,以及山间清湖,被人们倾注了许多美丽的传说,好像下决心让她们汲取人世间的至美。说她们原本就是双生姐妹,一个用Qing纯净化海王,另一个以内秀安抚山神。
但传说归传说,她们只是两座山峰,一座留下了漫山的树林和精灵,另一座留下了大量的道佛境地。她们仅以自然之力呈现世人青山、清水和带着草树氤氲香味的空气。
天目山的灵魂,或许在于它自古至今绵延不绝的力量:用一种不可置疑的态度由西南向东北划分了水系、明晰了地界、壮阔了钱塘,营养了浙皖水土。
一座山,地跨两省:皖东之依、浙西之靠;水分三系:入钱塘、倾太湖、润万户;山俱四面:东踞杭州、南伸腹地、西犄安徽、北望具区(jù ōu,太湖之古称)。
和其他山一样,它构成了浙江的脊骨;和其他山又不一样:站高了看,它是第三十四洞天,是西湖诸山之宗;拉远了丈量,它是结穴一千一百年钱塘、经历十一万九千六百里不朽地理正宗和人和。
- 03 -
天目山素来有着“大树华盖闻九州”的盛名。北魏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提到天目山——“山上有霜木。皆是数百年树,谓之翔凤林。”
人们记忆中的天目山总是和春景、盛夏相关。但殊不知秋日的天目山上也别有一番韵味,红枫、黄杏、紫柏、绿松、蓝天,天目山仿佛是一块被打翻了的调色盘。天目千重秀,闻名遐迩的秋色,更胜春潮。
如此美景,因为天目山拥有世界最大、最古、最珍稀的参天古木,林林总总的植物构成了一幅蔚为壮观的原始森林景观。
是的,这里是一个大树王国。
这里有举世罕见的大柳杉群落;有传说乾隆册封的“大树王”;有被称为“活化石”的世界银杏之祖;有“地球独生子”天目铁木;有树高居同类树种之冠的“冲天树”金钱松。
“上千轫,达连抱,夸条直畅实叶葰茂”,说的是活化石银杏。
所有的树中,它的辈份最大、资格最老。尤其是天目山上海拔千米的岩石旁,那一株树龄超过1500多年的古银杏树,树冠横展,枝叶层层伸延于峭壁之上,老、壮、青、少、幼22株共生,一树成林,相互偎依,有着“五世同堂”的美誉。
它从遥远的亘古开始,上万年的四季Lun回中,银杏叶一茬又一茬地绿了又黄再抽新芽。
这一株,是天目山至今保存着的余株中生代孑遗植物野生银杏的形象代表。
因此,天目山被公认为当代世界银杏的发源地。
作为两亿年前的孑遗树种,银杏曾和恐龙生活在一个时代。在远古时,银杏遍布世界各地,后来大都被冰川摧毁。
在天目山上幸存下来的银杏,后来传到了中国北方和日本,然后落脚全球。
著名的植物学家彼得·克兰曾在《银杏:被时间遗忘的树种》一书中,深情地描述银杏“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珍贵礼物”。
歌德也曾经写过:我的花园有一棵银杏,她来自遥远神秘的东方。每一位深富学养的人见到她,都有一种朝圣的虔诚。她原本就是一个神灵,集天地之精气,合千古之灵秀,让全世界都倾目于她。
银杏作为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,挺过了沧桑巨变,一直走到今天。
山不再高,有仙则名。这仙,或许可指佛道。
天目山的佛教起始和发展,实在太深厚了。自东晋传入,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;它是佛教五大名山之一,是佛教禅宗圣地;至今被日本高源寺、永源寺派视为“祖庭”;鼎盛时期全山有寺院庵堂50余座,僧侣千余人;元代开始,西天目山成为临济宗中兴之地……
当然,除了佛教,天目山还有道教——被汉武帝封为太微先生的王谷神和太素先生的皮元曜,就卜隐天目山;被后人尊为张天师的道教宗师张道陵,也出生在天目山……
▲ 西天目山禅源寺图说 图|网络
天目山僧道常流寓,垒石为室,结茅为庐,涧饮木食,苦志修行。天目山的佛学、道学,从来都是和儒学相通的,是另一种区别于众山的、特有的境界。这种境界是内心善良、正气,还有平和。
除了山势,更要读天目山因山势情景而来的人文内核。青青其来,夏繁冬消;卿卿其里,浑沌不灭。内里,才是支撑天目山真正的力量。
700多年前,赵孟頫(fǔ)来了,任江浙儒学提举——掌地方儒学,一个并不大的官,从五品。公元1311年,赵孟頫57岁,应召赴京。千里劳顿到达大都四个月后,一路跟随的长子赵亮病逝。仅几年后,人事再殇,“孟頫不幸,正月廿日幼女夭亡”,他“每一念之,悲不能胜”。又几年后的延佑六年(1319年),夫人管道昇病逝于临清舟中。赵孟頫又写信,他说“如空华然”。
唯一的安慰,只有信。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,赵孟頫写了五封信,一封封都捎到了天目山,写给了“中峰和上”(中峰禅师)。
最后一次给中峰禅师写信是1322年闰五月二十日。这一封信依然送到了天目山。
这封信写于赵孟頫去世大半个月前,是冥定的告别:似乎在反观过往,又似乎在述说牵挂和感伤。
信至天目山,情悲切,人已走。
明崇祯九年(1636年),49岁的徐霞客开始了他一生中历时最长的万里征程。他从杭州松木场出发,经仓前等进入临安。十月初三、初四、初五都在於潜、昌化等地,步行里程近100公里。
1934年秋天,徐悲鸿大师曾带中央大学艺术专修科学生到天目山写生,《云海-天目山》就是画家当时所作。
▲ 徐悲鸿作品《云海-天目山》 图|网络
1934年10月22日,金秋季节,刚刚从国外回来的徐悲鸿,为弥补二十个月来对学生授课的欠缺,亲自带队,率艺术专修科绘画组三年级十余名学生,从南京坐车至杭州,又转车到于潜县,在素有“江南奇山”之称的天目山,进行一个星期的写生生活。
- 04 -
一座山,是因为有某个人的存在而变得神秘且令人向往。天目山的丰满和博大是因了一个个周而复往的你我。
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天目山如此执着?是不是因为天目山的林静、水清、山奇?是不是因为天目山的包容、天真和厚重?还是因为,不管是谁,都能在这座山里找到一个真正的你和我?
山,其实和人一样,存在的最后都是心性——不管今后如何重要,总会有一天你会想从热闹中抽离,去往一个和高山流水对歌的地方。离喧嚣越远或许就会离高士越近,在去的路上说不定就遇到一个人,像樵夫,像隐士,突然又自然地出现在你和天目山之间,让你醍醐灌顶——不然,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把最后一个照面留给天目山?
顺山而出,方能勺水清流;参见内里,才能洞晓天地。
如此看来,我们都需要一次人文身份的“遇见”:从一个你熟悉的起点,到另外一个率真的结局。
这个“遇见”的过程,才是天目山。
倚靠着天目山,过滤掉了城市的嘈杂和浮躁,远眺那些人间烟火,好似红尘在另一个世界,你看得见它,它看不见你。
所以,如果现在再去天目山,不需要寻得什么词汇,只要安安静静:让山影在眼前移着,让水声在耳边流着,让雾在身上围着。围着围着,然后慢慢就沁入到了心里,湿着、滋润着。千万别从这种气氛里出来,更不要去想把每一座山峰都区别清晰,因为太清醒的人都不会真正知道天目山。
- 05 -
七尖穿越线路是华东第二虐的徒步线路,徒步全程大概35公里。可以选择周五从上海出发,周日下午开始返程回上海。
D1天(周五):上海-临安
19:00 出发
24:00到达临安天目山脚农家,安然入睡。
D2天(周六 ):天目山
行程:农家-1仙人顶(1506米)—(a段6km/3h|b段1.5km/1h)—2龙王山(1587米;实测最高点)—(4km/2h)—3药王峰(1551米)—(1km/0.5h)—4千亩峰(1554 米)—(5km/3h)—农家,共计16.5公里
05:00起床,吃早饭
05:30乘车上山至登山点
06:30开始沿开山老殿边防火线上山
17:30到达农家
▲ 七尖穿越第一天徒步路线 图|卫仙制作
D3天(周日):上海-临安
行程:农家—(4km/2h)—6仰天坪(1248米)—(3.5km/2h)—7大仙顶(1484米)—(6km/3h)—接驳点—上海,共计13.5公里
07:00起床
08:30登顶第六尖仰天坪,然后沿防火线下山至山谷
经过林场横切到防火线至椅子坪顶,经蓑衣塘、阳山坞岗到仙人台,(这段路全是密竹林灌木丛),登顶第七尖东天目大仙顶。
15:00 到山下,上车回家
19:30 抵达上海
▲ 七尖穿越第二天徒步路线 图|卫仙制作
- END -
{{el.itemTitle}}
{{el.itemStyleClassTitle}}
{{el.itemStyleClassTitle}} {{el.itemStyleClass2Titles}}
- 01 -
引 言
曾经一度以为浙北除了莫干山就再也没有什么山值得我留恋,直到遇上了天目山。
在浙江十大名山之中,天目山素有“大树华盖闻九州”的美誉。
东晋名士郭璞徜徉其间,留下了“天目山垂两乳长,龙飞凤舞到钱塘”的佳句。
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提到的药物,许多药草标本采自天目山。
历史上被列入“贡茶”的天目云雾茶,色翠、质厚、香永、味醇,茶圣陆羽早已将其纳入前无古人的茶学经典——《茶经》之中。
若能亲自来到这里,你便会发现,天目山的美丽与传奇,穿过时间的长河,依旧昂扬挺立在它的每一寸土地和光阴里。
- 02 -
何谓天目山
天目山,其实不止一座山,而是很多座山的统称;天目山,原本也不叫天目山,最先它有一个充满神话故事色彩的名字——“浮玉山”。
中国的神话故事离不开一本书:《山海经》。据说它成书于先秦时期,并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,由不同的喜欢讲故事、写故事的人一同编撰。《山海经》里总共提到了500座大山,这些山大多都在现实中存在。其中有一座山被描绘成“金玉山”: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砆(fū)石。
▲ 《山海经》卷一南山经节选 图|卫仙制作
对稍有文化的杭州人来说,都知道几十年前考古队发现了轰动世界的良渚文化遗址(可参阅作者另一篇文章《微品城 — 良渚古城》)。遗址大致位于杭州的良渚、瓶窑等地,这是一个上古的玉器王国。而天目山麓正贯穿其中,结束于余杭径山。
另一个时间数据更加“巧合”:良渚出土的玉人和玉琮,距今约5300年到6000年之间,这段时期正好跟《山海经》讲述的上古时代在时间上吻合……
猛地,浮玉之山、金玉山、天目山、良渚玉器反复交叠地和青少年的臆想,以及《山海经》的亦幻亦真涌成一体,把人震惊、心无一物。
心无一物、只念天目的或许还有一个人:陶渊明。
尔从山中来,早晚发天目。
我屋南窗下,今生几丛菊?
蔷薇叶已抽,秋兰气当馥。
归去来山中,山中酒应熟。
—— 晋·陶渊明《问来使》
他写诗的时候大概是晋孝武帝太元九年(384年),时任镇军王蕴的参军。当然,他诗中的“天目”,放到现在应当是“东天目”。
“天目山”的叫法始于战国末期,山名来源于”(山)有两目,左目高三千丈、右目高二千五百丈……”北魏《水经注》、唐代《慧琳传》依然沿袭这一说法,只提到“左右两目”,或者“天目西峰”;唐《元和郡县志》:“(天目山)有两峰,峰顶各一池,左右相称,名曰天目”;一直到五代《吴越王钱镠(liú)记》,“东西天目山”的说法才被文字固化:“东西天目得非抗苍崖于穹昊……”
这样看来,天目山有东西细分实际是以山上左右两侧的两个池为基点的。古人以东为右,以西为左,并依两山对峙之势,以两条山脊为引,把偌大的一座天目山大体划分为了东西两座:靠仙人顶(1506米)这一侧的从此变成了“西天目山”,靠大仙顶(1479米)这一侧的就是“东天目山”。西天目凝云孕气漫浸而来,萃于钱塘;东天目之脉,萃于余杭,结局于径山。
▲ 东西目七尖示意图 图|网络
- 02 -
天目山地理
每次跟驴友们聊天,我最常被问及的就是:去浙江游山玩水的路途为何总是如此遥远?而我总会解释说,因为离上海近的浙北确实没有崇山峻岭,有的只是杭嘉湖地区的平原。仁者爱山、智者乐水,浙江既有山又有水的地方大部分集中在浙南(钱塘江以南)。因为无论从离上海较近的四明山、仙居、黑龙潭等来看,它们都集中在甬西或甬南等地,从上海驱车前往得4小时左右;还是从离上海稍远的天台山、神仙居、雁荡山来看,他们都集中在台州或温州等地,至少也有5小时车程。
▲ 浙江省行政区及地形地貌图 图|大地理馆
不过,当我们遇上天目山,很多观念就此发生转变。我们先看看天目山的地理位置。
从宏观上看,由于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中国今日陆地地形的构造,它带来的巨大能量,不仅塑造了世界屋脊和横断山脉,也波及了数千里之外的浙江。从地形图上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,一连串高大的山脉仿佛把欧亚大陆分成南北两部分,而浙江正好在这条分界线的最东端。
▲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图|地球知识局
浙江的山地丘陵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70%以上,历史上“七山一水二分田”的俗语也在此得到了印证。而浙江的西南部,曾经是喜马拉雅运动波及的边缘,地质抬升过程非常明显,为浙江带来了西南高、东北低的基本地理态势。
▲ 浙江12条主要山脉分布图 图|抖音视频
而在浙江西北部,就伫立着这座天目山,它位于安徽、浙江两省的交汇处。
▲ 天目山位于浙皖交界处 图|卫仙制作
前文提到天目山因东、西峰各有一天池,如同向天凝视的巨目而得名。从古至今,这两座山,以及山间清湖,被人们倾注了许多美丽的传说,好像下决心让她们汲取人世间的至美。说她们原本就是双生姐妹,一个用Qing纯净化海王,另一个以内秀安抚山神。
但传说归传说,她们只是两座山峰,一座留下了漫山的树林和精灵,另一座留下了大量的道佛境地。她们仅以自然之力呈现世人青山、清水和带着草树氤氲香味的空气。
天目山的灵魂,或许在于它自古至今绵延不绝的力量:用一种不可置疑的态度由西南向东北划分了水系、明晰了地界、壮阔了钱塘,营养了浙皖水土。
一座山,地跨两省:皖东之依、浙西之靠;水分三系:入钱塘、倾太湖、润万户;山俱四面:东踞杭州、南伸腹地、西犄安徽、北望具区(jù ōu,太湖之古称)。
和其他山一样,它构成了浙江的脊骨;和其他山又不一样:站高了看,它是第三十四洞天,是西湖诸山之宗;拉远了丈量,它是结穴一千一百年钱塘、经历十一万九千六百里不朽地理正宗和人和。
- 03 -
天目山特色
天目山素来有着“大树华盖闻九州”的盛名。北魏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提到天目山——“山上有霜木。皆是数百年树,谓之翔凤林。”
人们记忆中的天目山总是和春景、盛夏相关。但殊不知秋日的天目山上也别有一番韵味,红枫、黄杏、紫柏、绿松、蓝天,天目山仿佛是一块被打翻了的调色盘。天目千重秀,闻名遐迩的秋色,更胜春潮。
如此美景,因为天目山拥有世界最大、最古、最珍稀的参天古木,林林总总的植物构成了一幅蔚为壮观的原始森林景观。
是的,这里是一个大树王国。
这里有举世罕见的大柳杉群落;有传说乾隆册封的“大树王”;有被称为“活化石”的世界银杏之祖;有“地球独生子”天目铁木;有树高居同类树种之冠的“冲天树”金钱松。
“上千轫,达连抱,夸条直畅实叶葰茂”,说的是活化石银杏。
所有的树中,它的辈份最大、资格最老。尤其是天目山上海拔千米的岩石旁,那一株树龄超过1500多年的古银杏树,树冠横展,枝叶层层伸延于峭壁之上,老、壮、青、少、幼22株共生,一树成林,相互偎依,有着“五世同堂”的美誉。
它从遥远的亘古开始,上万年的四季Lun回中,银杏叶一茬又一茬地绿了又黄再抽新芽。
这一株,是天目山至今保存着的余株中生代孑遗植物野生银杏的形象代表。
因此,天目山被公认为当代世界银杏的发源地。
作为两亿年前的孑遗树种,银杏曾和恐龙生活在一个时代。在远古时,银杏遍布世界各地,后来大都被冰川摧毁。
在天目山上幸存下来的银杏,后来传到了中国北方和日本,然后落脚全球。
著名的植物学家彼得·克兰曾在《银杏:被时间遗忘的树种》一书中,深情地描述银杏“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珍贵礼物”。
歌德也曾经写过:我的花园有一棵银杏,她来自遥远神秘的东方。每一位深富学养的人见到她,都有一种朝圣的虔诚。她原本就是一个神灵,集天地之精气,合千古之灵秀,让全世界都倾目于她。
银杏作为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,挺过了沧桑巨变,一直走到今天。
山不再高,有仙则名。这仙,或许可指佛道。
天目山的佛教起始和发展,实在太深厚了。自东晋传入,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;它是佛教五大名山之一,是佛教禅宗圣地;至今被日本高源寺、永源寺派视为“祖庭”;鼎盛时期全山有寺院庵堂50余座,僧侣千余人;元代开始,西天目山成为临济宗中兴之地……
当然,除了佛教,天目山还有道教——被汉武帝封为太微先生的王谷神和太素先生的皮元曜,就卜隐天目山;被后人尊为张天师的道教宗师张道陵,也出生在天目山……
▲ 西天目山禅源寺图说 图|网络
天目山僧道常流寓,垒石为室,结茅为庐,涧饮木食,苦志修行。天目山的佛学、道学,从来都是和儒学相通的,是另一种区别于众山的、特有的境界。这种境界是内心善良、正气,还有平和。
除了山势,更要读天目山因山势情景而来的人文内核。青青其来,夏繁冬消;卿卿其里,浑沌不灭。内里,才是支撑天目山真正的力量。
700多年前,赵孟頫(fǔ)来了,任江浙儒学提举——掌地方儒学,一个并不大的官,从五品。公元1311年,赵孟頫57岁,应召赴京。千里劳顿到达大都四个月后,一路跟随的长子赵亮病逝。仅几年后,人事再殇,“孟頫不幸,正月廿日幼女夭亡”,他“每一念之,悲不能胜”。又几年后的延佑六年(1319年),夫人管道昇病逝于临清舟中。赵孟頫又写信,他说“如空华然”。
唯一的安慰,只有信。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,赵孟頫写了五封信,一封封都捎到了天目山,写给了“中峰和上”(中峰禅师)。
最后一次给中峰禅师写信是1322年闰五月二十日。这一封信依然送到了天目山。
这封信写于赵孟頫去世大半个月前,是冥定的告别:似乎在反观过往,又似乎在述说牵挂和感伤。
信至天目山,情悲切,人已走。
明崇祯九年(1636年),49岁的徐霞客开始了他一生中历时最长的万里征程。他从杭州松木场出发,经仓前等进入临安。十月初三、初四、初五都在於潜、昌化等地,步行里程近100公里。
1934年秋天,徐悲鸿大师曾带中央大学艺术专修科学生到天目山写生,《云海-天目山》就是画家当时所作。
▲ 徐悲鸿作品《云海-天目山》 图|网络
1934年10月22日,金秋季节,刚刚从国外回来的徐悲鸿,为弥补二十个月来对学生授课的欠缺,亲自带队,率艺术专修科绘画组三年级十余名学生,从南京坐车至杭州,又转车到于潜县,在素有“江南奇山”之称的天目山,进行一个星期的写生生活。
- 04 -
尾 声
一座山,是因为有某个人的存在而变得神秘且令人向往。天目山的丰满和博大是因了一个个周而复往的你我。
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天目山如此执着?是不是因为天目山的林静、水清、山奇?是不是因为天目山的包容、天真和厚重?还是因为,不管是谁,都能在这座山里找到一个真正的你和我?
山,其实和人一样,存在的最后都是心性——不管今后如何重要,总会有一天你会想从热闹中抽离,去往一个和高山流水对歌的地方。离喧嚣越远或许就会离高士越近,在去的路上说不定就遇到一个人,像樵夫,像隐士,突然又自然地出现在你和天目山之间,让你醍醐灌顶——不然,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把最后一个照面留给天目山?
顺山而出,方能勺水清流;参见内里,才能洞晓天地。
如此看来,我们都需要一次人文身份的“遇见”:从一个你熟悉的起点,到另外一个率真的结局。
这个“遇见”的过程,才是天目山。
倚靠着天目山,过滤掉了城市的嘈杂和浮躁,远眺那些人间烟火,好似红尘在另一个世界,你看得见它,它看不见你。
所以,如果现在再去天目山,不需要寻得什么词汇,只要安安静静:让山影在眼前移着,让水声在耳边流着,让雾在身上围着。围着围着,然后慢慢就沁入到了心里,湿着、滋润着。千万别从这种气氛里出来,更不要去想把每一座山峰都区别清晰,因为太清醒的人都不会真正知道天目山。
- 05 -
附:天目山七尖穿越攻略
七尖穿越线路是华东第二虐的徒步线路,徒步全程大概35公里。可以选择周五从上海出发,周日下午开始返程回上海。
D1天(周五):上海-临安
19:00 出发
24:00到达临安天目山脚农家,安然入睡。
D2天(周六 ):天目山
行程:农家-1仙人顶(1506米)—(a段6km/3h|b段1.5km/1h)—2龙王山(1587米;实测最高点)—(4km/2h)—3药王峰(1551米)—(1km/0.5h)—4千亩峰(1554 米)—(5km/3h)—农家,共计16.5公里
05:00起床,吃早饭
05:30乘车上山至登山点
06:30开始沿开山老殿边防火线上山
17:30到达农家
▲ 七尖穿越第一天徒步路线 图|卫仙制作
D3天(周日):上海-临安
行程:农家—(4km/2h)—6仰天坪(1248米)—(3.5km/2h)—7大仙顶(1484米)—(6km/3h)—接驳点—上海,共计13.5公里
07:00起床
08:30登顶第六尖仰天坪,然后沿防火线下山至山谷
经过林场横切到防火线至椅子坪顶,经蓑衣塘、阳山坞岗到仙人台,(这段路全是密竹林灌木丛),登顶第七尖东天目大仙顶。
15:00 到山下,上车回家
19:30 抵达上海
▲ 七尖穿越第二天徒步路线 图|卫仙制作
- END -